试录过一次以后整理一下大纲

试录过一次以后整理一下大纲

录过一次以后发现我这边收音不行,等红茶给我寄麦……趁这个机会整理一下昨天聊得有点乱的部分,拉个提纲出来,回头录的时候也有条理点。

开场:星のダイアローグ

怎么接触到少歌的,被安利的还是怎么着。

接触还是有的,奶咖学长在少歌开播以后换了头像,然后我“咦什么番竟然让奶咖学长换头像了”就去看了——虽然我一个百合萌豚本来每一季的百合番都会去扫两眼的。

没看安利没看点评,直接去看了。


对少歌在整个七月番里的评价。

七月番我只有少歌看完了.jpg

别说七月番,在我的整个看番历史里少歌也是TOP1.jpg

顺带一提之前的TOP1是海猫(原作限定)。


看第一话的感受,从什么地方开始决定追了。

第一话其实开头还蛮正常的(?)日常部分虽然表现手法非常别致但也还在我心理承受范围内(不过三明治上脑aka华恋坠塔部分确实很惊艳),我毕竟是一个海猫霉霉兼ef霉霉,离奇的表现手法什么的见得还是有一些的。

引起兴趣是从电梯那个部分开始的,就那个电梯下去的时候不是电梯坠落,是整个空间下坠,我当时就:“嗯?这个有点意思。”然后阿恋掉下去以后:“卧槽这他娘的是个好东西!追了追了。”


少歌吸引你的地方。

开始是因为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后来是因为让我看到了一些给我共鸣很强烈的潮水一样的感情吧——我和雅湘虽然一理一文,但是在文艺作品上都是很容易被一种强烈的感情气氛感染的类型,我比雅湘还极端一点,雅湘审美还是受传统文学影响,我是长期浸淫于格非黄金明韩东臧棣这一批先锋派的作品里的,所以我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取向本身不太在乎逻辑与叙事,更注重一种断裂、荒诞和错位感带来的直觉冲击。

——所以你看我喜欢的作品基本都是在某些方面问题非常大的作品。

(红茶:少歌问题不是很大吧,我觉得它是个成功的商业作。)

问题很大,你看从第三话开始铺天盖地地裱上墙,一路裱到完结以后到今天还有人在某乎上写万字长文裱,我一个过激吹都不得不感慨一下人为什么总是爱得短暂却恨得不死不休,感觉他们比我还长情……跑题了。

哪怕作为商业作问题也很大的,因为这个片的表现手法就不是个正常商业片会采用的手法,观众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它用了一些后现代的手法,像是符号化和再魅化。

符号化好说,第一话就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你找个美工过来肯定会觉得“诶这个好”,推上也有人分析说美学上有俄罗斯还是苏联的工业建构主义的风格,我一个野路子出身的美工对美术流派也不懂,随便听听权当学习吧。

再魅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了,我不是中文系的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着说,说错了反正不要打我一笑而过就好……

文艺作品在对“不可思议之事”aka“魅”的处理上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神圣化,承认世界的第一性就是魔法与超越人类的力量,并且这种超越的力量是不可知不可控的,人只能祈祷非人力能为的奇迹来拯救自己的生活——不管这种神圣表现为宗教,外星人,不知名生物,弗兰肯斯坦的怪人还是别的,总之,这种神秘力量在作品中有压倒性的威严和不可撼动的强力,同时是神秘的,不容挑战的。这种做法是西方文艺作品的古早传统之一。(我觉得EVA可以算到这里(。))

第二种是在现代主义兴起后对传统神圣化的反抗,也就是我们说的去魅化——现代化主张这样一种理性至上的观点:虽然我们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时候也不知道地铁是怎么运行的,虽然我们用移动支付的时候也不知道背后钱是怎么流动的,我们知道的其实比以前宗教统治的时候多不了多少,但原则上,只要我们想知道,我们就可以知道,一切神秘现象的来源都可以用理性来解释。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神秘力量的可知性”,比如小圆,魔女的来源有一个符合故事逻辑的解释,这是可把握,可追溯的。

第三种是后现代的再魅化,或者也叫返魅。后现代主张一种非理性甚至无理性的状态,认为这样的状态更接近人类的自然本态……当然具体的问雅湘,我一个学理科的不知道更具体的定义(。)这就导致后现代的手法处理这类神秘现象的时候,他们基于一个唯物的世界观下,但是对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进行解构和再组织,使它“看上去很魔幻”——对少歌来说就是Revue的部分,一个超现实的或者非现实的时空。

(红茶:但是有表里世界的作品不止少歌一部,好像都没有激起你这么强烈的共鸣。)

少歌跟这些片子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关注这个“非现实时空”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来源。

小说也好动画也好,都是谎言的艺术,即使世界观千奇百怪,你看的时候也会相信“站在这个故事世界里,我承认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戏剧真实,这个真实就像我们对自己所在的世界一样,是可感的,可分析的,可利用的,可追本溯源的。

小圆的话其实很明显,魔女的来源是作为故事的一个相对关键的谜题来书写的,是故事展开的一部分,也给了相当多的重点去说这个事儿,所以这个里世界的存在在小圆里是有逻辑的,可以溯源的,“自然的”。

包括ef里优子的存在啊,也是有“思念的集合”这样比较具体的理由,这个理由关系到整个故事的发展(aka连接优子线和当前时空的其他四对恋人)。

它们都很关心“为什么这个里世界存在”,而少歌(其实海猫的茶会/黄金乡/天界大法院也是)不关心“世界怎么来”,只关心其存在,这一点其实也非常后现代气质。

“看上去很魔幻”和“实际很魔幻”的差别在哪儿呢,在于“极端的不自然”。

经过再魅化处理的部分,“即使站在故事的世界里,也觉得这一定是假的、荒诞的事情”——九九组对Revue的态度,是“直接接受了”,而没有一个人成功对它溯源过。这是“戏剧真实以外的存在”,换而言之,真真正正的“不存在之物”,作者也不希望你去追溯它的来龙去脉——你看长颈鹿那神叨叨的话,什么“超越时间闪耀的永远的主角”啊,什么叫超越时间,就是打断因果,你不要去想这事儿怎么来的,它就是存在着而已;剧里纯那酱也尝试过调查,最后也不了了之,完全没有头绪,它就是存在着。小圆则相反,来龙去脉是故事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说故事世界像个拼图,作者把拼图一块块拼好了把整个图景展现出来的过程就是构造世界的过程,但是Revue这部分就像是不小心混进来的一块外来的拼图,它确实被拼上去了,轮廓与其他拼图是严丝合缝的,但你发现图案怎么都不对,是一个“异数”。

这些手法对我来说很亲切很熟悉,我都不需要多想就很顺利地接受了Revue的存在和逻辑——或者说,对我来说接受它的存在不需要逻辑,这是一种非理性但就是存在的事物,这种强烈的断裂感和错位感带来的冲击,至少在我看来达到了监督在访谈里说想要的“前所未有的动画”的感觉。

至于情感的部分,之后聊CP的时候再一对一对慢慢说吧。

EP1:世界を灰にするまで

Revue的本质。

(红茶:Revue曲前奏好长……)

因为动画里是有对应的台词或者剧情的嘛,Revue曲还充当了BGM的作用。

Revue刚开始其实就给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Revue是有演目和主题的。演目出现在哪儿呢,出现在华恋一脸懵逼被丢到观众席上的时候,华恋看到阿光跟纯那酱对战,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是啥?“それて、スタァライト?”——虽然我也不知道她怎么看出来这是Starlight的(Revue服和武器吧大概)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不管主题是什么,Revue是以《Starlight》作为演目来表现的,在之后聊到RevueDuet的时候会发现这一点很重要。在这个演目之下有主题,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幕打出来的部分吧。

女孩子们参加Revue的动机:我要站在舞台上闪耀;

长颈鹿举办Revue的动机:我要看无人能预知的命运的舞台;

Revue规则:展现出最闪耀的Revue之人,通往Topstar的道路也会为之展开吧。

——当然第一话的时候长颈鹿这个偷税犯还没原形毕露,但其实也感觉得出来它很偷税了。

非常简洁明了,Revue其实就是“在摒除了台前幕后其他因素的干扰过后,靠演员自身的表现力构建戏剧的过程”,舞台音响、装置的自动响应其实也就是战斗中两个人的内心的具象化;战斗则是演员自身的磨练——不一定是纯基础技术上,也有心性和意识上——的具象化。

(红茶:我的理解就是命题作文……)

有点这个意思,因为舞台少女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所以对不同主题的发挥又长有短吧。但其实我感觉Revue胜负看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技术:唱歌,舞蹈,演技。你看首席就是典型的基本功压制;另一个部分是临场舞台意识,你很难给这种意识下一个具体的定义,硬要说的话就是“吸引观众视线的能力”。我朋友中间有音乐剧粉的,曾经跟我说她粉某个演员,说的是“唱得是真不咋地,但你看他往那儿一站就非常有戏,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我忘了哪个剧哪个卡就不说具体了,但我感觉可能就是这种能力吧。M子也说看宝冢剧的时候会有过“某个角色就必须由某个Top来演,某个角色就像是为这个演员而诞生的”这样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基本功以外的部分”。

关于舞台意识这个问题,我专门问了一下真•舞台创造科的宝玉。

这个要怎么去定义呢……其实算是一个演员的舞台张力。舞台,戏剧,就是将平常的情绪放大化,极致化的地方,谁能够最平常又最反常,就能抓住戏点,你会跟着这个人物入戏,你不会觉得他在“演”,他就是角色本身。
我老师之前下剧组拍戏,他演一个老大身边的喽啰配角,坐在远景桌子上嗑瓜子,一句台词都没有,就能把戏份全抢过去。
就怎么说,一场剧,尤其是舞台剧这样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
既定的剧本设计是一部分,这是整个大戏剧的基础。然后现场的临时改变又是一部分,这是戏剧“活”的部分。好的演员绝对不会只依靠剧本和既定台词,出演的次数越多,对角色和戏剧的了解越深,越容易产生新的东西,在舞台上突然感觉到这个瞬间你和角色是一体的,你知道台词可以换另一种说法,并且,你绝对信任你的伙伴,相信她能接住,这就是整个戏剧中最精彩的部分。
“卧槽,这是提前排练的吗?”
Revue就像舞台命题作文,你也许不如对方,从基础上,但你能入戏,或者你能用你完全没有台词剧本,现场的舞台意识把对方撞出戏,你就赢了。

你看第一场Revue其实就很强调舞台意识,第一场Revue是激昂的Revue,你说论基本功,阿光肯定是比纯那强的,但是第一场开场我们就看到是纯那按着阿光打——太为难阿光了,阿光一个都快忘了自己为什么要站在舞台上的人在激昂这个主题下根本招架不住“我有不容退让的梦想,也有想要守护的天空”的纯那酱啊www。

但是华恋抱着长颈鹿的脖子跳进舞台——啊我是真的很喜欢阿恋抱着长颈鹿的脖子往下跳的那个镜头,就非常华恋,非常可爱,那种一往无前不管不顾的个性一下就出来了,太可爱了,非常华恋——那段的动作也好宣言也好,“一定”“绝对”就非常激昂,倒是纯那酱在遇到这种突发事件以后有点慌了,特别紧张喊了一句:“邪魔しないで!”——这个时候纯那酱其实就“出戏”,气势上弱了很多了,所以阿恋直接一击必杀了。

EP2:The Star Knows

是努力家纯那的Revenge——虽然没成功。

(红茶:也是我们第一次完整看到一个Revue的过程,从报唱名开始。)

说来红茶明明是纯那推,吹起来还没我一个恋光推会吹,实名嫌弃。

Title是渴望的Revue,一个对纯那酱和对华恋来说都算有得唱的Title,甚至纯那酱应该更有话说——这个时候华恋对跟阿光的约定还是有一点犹豫的,其实前三话“约定”这个东西对恋光两个人来说都有点摇摆,阿光的各种行为其实华恋是不理解的,所以前三话两个人还是心意不通,“约定”也就有点动摇了——具体的我们到骄傲的Revue的时候再谈。

纯那酱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渴望,对Position Zero的渴望就强烈多了。

跟舞台剧比起来,动画里其实强化了“Position Zero”aka C位的概念——OP里也唱了嘛,“不是舞台上的提线木偶”,对Position Zero的追求就是对掌控舞台的追求、对舞台表演,对被所有人看到,对让观众闪耀的执着。我跟红茶说九九组的少女们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气质,红茶还说太抽象了,其实就是,舞台对于舞台少女们来说,是“不去做是不行的”这样的事情。观众中间可能也会有人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吧——像红茶你也知道我们这群写小说的,私底下也说过类似“这篇一定要写,不写不行”“能写出这种文的话哪怕写完立刻去死也没问题”(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舞台对于舞台少女们来说也一样,是人生的价值,存在的价值。

“舞台に生かされている。”《Star Divine》里这么唱过的吧,舞台给予我们生存的意义。

不理解这一点是不行的,不理解这种压倒性的执着是没法看少歌这个片的。

纯那酱一开始压倒性上风也是因为这小姑娘,听话了大半辈子,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勇敢地抛弃了过去的道路选择了一条前途未知的路,非常厉害,说实话我很羡慕……

这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勇气和渴望得到了舞台的肯定和回应,所以在Revue大半的篇幅里,纯那是绝对上风。

攻守易势的关键点发生在哪里呢?在纯那酱唱出“不能输”“不能失败”(华恋跟唱“没有输”“不是失败”)的时候。

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词,在后面的几场Revue里,很多人也唱出过“不能输”,但基本都是处于下风被按着打的时候(嫉妒的Revue的华恋、孤独的Revue的小光),表达的是“即使前面有无限的艰难险阻我也不会放弃,绝对要抵达”的决心。

但是只有两个人,是在Revue中占上风的时候唱出的“不能输”——一个是渴望的Revue中的纯那,一个是羁绊的Revue中的奈奈(虽然奈奈没有这么直白不过“不打败你,我的再演就要断在这里了!”意思也差不多了)。

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不能赢的话,就糟糕至极。”

舞台表演要求的是“入戏”,是“不去演”,自己天然就是角色。当一个人想着“我一定要演好”的时候,她反而把自己推到了戏外;当纯那想着“我一定不能输”的时候,她就不再是“展示出自己的渴望”了,因为“如果不能赢的话,就糟糕至极”背后的意思也就是“输了这一场我就不能去追求我的理想了”——这个“不能”不是指客观条件,而是主观上给自己下了个限制。

但你想一下,如果现实里有个人跟你说他想做个什么事儿,然后发现这事儿干不成就放弃了,你会觉得他是真心想做这事儿吗?不会,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放弃了也就放弃了呗。要这哥们儿还跟你说“这事如果做不成就糟糕至极”,你估计第一反应是“这倒霉孩子是不是被家里逼着干不想干的事儿了”。

真正的“渴望”,一定是无论失败多少次,跌倒多少次都要爬起来重新来过,才是更强烈的“渴望”。

也就是华恋说的“无论多少次都可以站上舞台”,有这份从容作为底气,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状态才是最本真最自然最“看不出在演戏”的状态。

所以舞台回应了华恋。

后面纯那酱自己也想明白了,她自己总结说:“我是不是想太多了……因为看起来还是单纯的比较强嘛。”

单纯就是不去想太多,不要想这事儿能不能成,不要想“我在演绎一个角色”,不要想“要是演不好我该怎么办”,只是沉进去,只是享受舞台表演,就会有最强烈的闪耀。

EP6:绽花曲

说到花叶。

花叶在剧中是对比较特别的CP,倒不是说叙事层面上的特别,是说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第六话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挺独立的一话,单独拿出来看也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前因后果,在Mahiru回跟nana回之间有种格挡、分割线、翻篇的感觉。

说起来监督在访谈里说过,因为是舞台跟动画二层展开的,所以有些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无法取舍”的点子,最后一个给了舞台一个给了动画,明确提到的有两场,一场是嫉妒的Revue,舞台是Mahiru VS 小光,动画是Mahiru VS 华恋;另外一场就是花叶战,舞台是绝望的Revue,动画是约定的Revue。

长颈鹿很直白地说了花叶这场Revue是“私物化”,啥意思?这是所有的Revue里很奇妙的一场,跟TopStar没啥太大关系的Revue,属于小情侣吵架,床头打完床尾和。

开场就很有意思,开场你看她俩说的啥,双叶说要是我赢了你就帮我揉肩按脚开摩托送我上学,香子超大声说凭什么要我做啊,双叶说这都是平时你要我做的啊,然后香子说那好我要是赢了你跟我一起回京都。

这里面体现出来的两个人的关系很有意思:对于双叶来说,她想要的是香子的承认,尤其是对自己付出的承认;对于香子来说,她想要的反而是双叶的陪伴——尽管用了一种比较骄矜霸道的表述。花叶两个人,生活上当然是香子依赖双叶比较多,但心理上还真不好说到底谁占一个主导——你对比一下迷宫,迷宫那边很明显心理上首席是有一个“引导”“控场”的优势在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maya提醒香子说我们两个都是被追赶的人的时候香子没有反应过来,因为香子当时还没有“意识到”——香子粉切黑切粉嘛,本性是个好孩子,但因为骄矜的一面,所以总是要站得比双叶前一步。

她俩很有意思的一条是,双叶觉得自己要守护香子,照顾她陪伴她,但其实香子也始终觉得“双叶亲还不是一直在我的庇佑之下”。

这点maya就看得很明白,双叶是照顾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仰慕者的角色,这两个角色一上一下,决定了双叶会在那个追赶的位置上。好玩的是这个“追赶”不像克洛子对maya那种“挑战地位”的追,而是“获得香子的承认”、“跟香子站在同一个舞台上”。

- End -
观剧
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 猫箱考察
6,238字 1,175次阅读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 QLF reply

    博主你好~

    非常喜欢你对Revue和其中角色的分析,对于我这样对角色理解不够的人很有启发性。

    我个人也非常钟爱“断裂、荒诞和错位感”带来的感官冲击,或者说,是对“现实”的割裂。比如11集最后部分的两个镜头,华恋拿起东西的动作是连贯的,而拿起的东西是不同的;第9集最后水池中倒映的“星星”;第7集首席和banana对话时,其他同学的回头与花叶的毫无反应(这段我一直没弄清楚它的含义(笑))。

    另外就是这个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Th_bFMEmQ),讲的是声音方面的割裂感。

    我读过很一句有意思的话大概是说“虚构和现实的区别是虚构的故事必须合乎逻辑”,也许这是我喜欢这部番的原因之一吧。

    这番的镜头语言也很有意思。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第九集12:15开始,华恋说话时,镜头从下往上,显得书高高在上;而当小光说话时,就变成水平镜头了。博主如果有空重看的话,关注一下这些细节也是蛮有趣的。

    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讨论,我个人是基本不懂,但我读过的基本所有分析,都认为小圆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当然博主从故事结构的角度来看也挺好的。(是的,我就是那种啥也不懂然后乱用专业名词的人.jpg)

    最后有一个离题的问题,但是作为圆厨(并不是)必须要问,博主对《叛逆的物语》怎么看?狭义一点地问,你更喜欢小圆的本篇还是叛逆?

    • @QLF 这位朋友你好认真……这篇其实还没写完(因为红茶还没从海上漂回来我最近又摸鱼去了(。)),就是整理一下跟红茶聊天的时候瞎聊的东西而已,没什么营养啦……

      我猜古川监督很多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么搞好看(???)

      小圆的表现手法是后现代(美术上)啦,我这里主要是谈世界建构上的现代/后现代(文学上),其实没有矛盾,只要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管它什么主义呢

      我个人对小圆感(厨)情(力)不是特别深,但说起来的话,叛逆的物语给我的印象要强过本篇,我还蛮喜欢的,不过我也只看过一两遍所以也没有什么深入的想法就是了……

      • QLF reply

        @矩阵良

        认真……吗?也就是个少歌病人的自我满足而已。

        既然博主是学物理的,那么如果我说我是学数学的,大概就好理解一点了。(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是不能相互理解的.jpg)

        关于第7集Maya和Nana对话的那一幕,你说监督没有想那么多,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先不说这集的分镜就是监督本人画的,因为如果要从这方面讨论的话,我要先去把古川监督之前参与的百合熊,甚至再往前的几原的作品看了。)就从画面本身来讲,它不“好看”,也和剧情本身没有关系。如果仅仅是要好看或者贴合剧情的话,完全有更直接的处理方式,比如镜头给没人用的课桌椅什么的(瞎说的)。但是观众不可能完全理解制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没有义务去理解。对我个人而言,这种处理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产(浪)生(费)思(生)考(命)。

        如果要说“好看”的话,那必然是12集横插的东京铁塔了,监督的访谈里也提到了。这幕是没有必要用文字解释的(个人觉得那句舞台装置的解说也是可以去掉的),因为观众只要看了画面,就可以接受到制作者所想表达的一切。

        顺便感谢博主之前的翻译(我知道你是润色,但是这里我不会(指缺乏能力)用“润色”这个词啊23333,我们没文化的人就是这样的.jpg),然后期待一下你对第12集的解读。

        开始离题,讲小圆(笑)。

        文学上的现代与美术上的后现代,学到了,わかります。不得不感慨书读得少,只能从画面入手了。

        嗯?你喜欢叛逆,觉得比本篇好?好的,我们是朋友了。233333333

        你讲少歌的主角们“不疯魔不成活”,叛逆也是,字面意义上。(好冷的笑话)

        叛逆最后,主角们齐心协力,终于打倒了“反派”QB,然后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接甜美的ED君の銀の庭。

        这段描述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吧?

        观众希望看到这样的故事,只不过,电影讲的故事和观众所期望的有一些“微小”的差别。

        所以有人说:

        “‘叛逆’有三种含义:Homura对Madoka的叛逆;剧中故事对传统故事的叛逆;电影制作者对观众的叛逆。”

        (第二点也可以说成是“剧场版对本篇的叛逆”。)

        叛逆的画面和文本,充斥着多到病态的暗喻,并且它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还张牙舞爪地告诉观众:“你不懂。”

        是的,我不懂,所以才有趣。

        • @QLF 我说没想那么多是指你举的三个例子笼统而言……没有单说第七话的意思Orz……不要认真的意思是我这篇东西本身不是太严肃太严谨的东西,跟朋友瞎聊嘛,说的都是自己发疯实录,我的话经不起推敲的,随便看看笑一笑就完事儿了(((

          Maya和Nana那一幕我觉得明显有种节奏感,就是花叶前面是下落节奏,到花叶那一卡是定下来,有一种回响感(说得太抽象了你随便意会一下),你让我说具体的意义说不出,只能凑合说一下给我的感觉(我也只能说一下感觉)就是一个……单集节奏也好画面也好,像一个落地的破折号。(你们数学系肯定很讨厌我们这种不求完备与严格,俺寻思凑活用就完事儿了的作风,わかります【X)

          我对十二集……话说你连我微博都看了应该知道我是CP上脑只会啊啊啊连哭带喊楼下跑二十圈的粉啊!十二话还要说啥,RIO就完事儿了!什么赏析都比不上RIO来得爆炸啊!——当然之后跟红茶录节目的时候我还是会多说两句的,等到时候聊High了再说【……

          小圆对我来说记忆已经有点遥远了……确实是好作品,当时看完给我的冲击还是能记起来挺大的,但可能不是我会像沉迷海猫沉迷少歌那样大声发疯的作品吧((

          BTW但我最近get到了红蓝的磕点

          • QLF reply

            @矩阵良

            啊这样吗,自然语言真难懂2333(不是)

            讨论动画又不是发论文,不需要“经得起推敲”的啦,能引起思考就好。长颈鹿们的要求都很低的!

            第7集那段,节奏感我是可以感觉到的,但是为什么我感觉前面的节奏是在上升啊……(我们对“节奏”的理解肯定不一样,我懂的)

            第七集大概有种……压抑感和不协调感?你之前写觉得色调偏暗,我认为原因就是这集。还有,这集里我看不懂的镜头和背景也比其他集多(是我太菜了.jpg)。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省时间的结果。

            再说12集。我觉得我喜欢少歌的原因里,12集要占80%,真正的神仙剧本+神仙演出。我个人的感觉是:我知道演出非常出色,但不知道它为何具有如此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这一集。说到底,对文艺作品的喜欢与否大概是完全感性的、

            红蓝,,我是完全不懂好吧!我是那种“不会喜欢上某个角色”的观众,换句话说,对角色没有代入感,没有共情(人类是无法相互理解的.jpg)。古川监督说希望把少歌做成“让所有人都喜欢上9位角色”的作品,那意思是我完全不是受众,那为什么我会喜欢少歌呢?啊又回到12集的话题去了……

            emm这个回复不能发图吗,我想发两张少歌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截图来着:

            EP01 13:30 和 EP08 07:13

            PS

            数学上“凑活用着”的选择公理了解一下。

            (其实这样说不太对,但是很有趣)